已经成为世界葡萄酒第七大消费国和第五大生产国。尽管如此,葡萄酒界仍无法就Chardonnay和St-Emillion的中文译法达成一致。
不久前,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。常驻北京的葡萄酒讲师赵凤仪与6位酿酒专家出席在新西兰举办的一个会议时,他们本该讨论的是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,却就如何将“Merlot”正确翻译成中文争论起来,并分成了不同“派别”。
在英国出生的赵凤仪说,大家为这个单词的正确译法争论了20分钟。若要再说到Sauvignon blanc,可能会再争论个把小时。赵凤仪拥有英国剑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,目前致力于葡萄酒与烈酒基金会教材的中文翻译工作,该基金会是世界上规模的葡萄酒教育机构之一。
连专家都争论不休的问题落到消费者头上自然就更乱了。记者在一次聚会上曾亲历:喜欢追逐流行的A小姐提议来一瓶新西兰的莎当妮干白助兴,这时,旁边的B小姐接话:“我上回喝了一瓶霞多丽,很不错。”A小姐于是告诉B小姐:“霞多丽就是莎当妮,一样的,chardonnay。”B小姐听了一怔,专门拿起酒瓶仔细看仍然将信将疑地自言自语:“名字不一样呢,真一样么?”
还有一回,一群酒友聊到了酒庄的译名也纷纷吐槽,名庄奥比昂这个音译名一说出来人家外国人都能明白,但红颜容这个译名恐怕只有在的小范围内才能交流,木桐庄在被一些人叫做武当庄也有这样的问题。
这种翻译的混乱还涉及到产区的译名。网友“猫猫咪”发帖求助:“工作需要,翻译红酒名,但网上有不同说法,比如MERLOT、BURGUNDY、CHABLIS等等很多,怎么办?翻译成中文时可以用不同说法吗?”